新华社“雪龙2”号11月24日电(记者黄韬铭)——
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细雨时断时续,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航行在茫茫波涛之上。这是一个挑战与勇气交织的旅程,一场与大自然较量的舞蹈。
白天,从驾驶台两侧窗户望去,海平面上的波涛如同乐章中的旋律,忽高忽低,时而掀起巨浪,时而平静如镜。甲板上的积水随着船体的晃动而晃动,像是跟着乐曲节奏起舞。倾斜仪的指针左右摇摆,显示着船体摇晃的角度。
夜晚,涌浪更为剧烈,驾驶员们紧紧握住操纵仪器,双腿半蹲,降低重心,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颠簸。队员们行走时仿佛在跳舞,进两步退三步,如同在波涛中跳跃的舞者。躺在床上,则像是烙饼一样,不停地翻滚,以适应摇晃的船体。
这样的动感和节奏,源于“雪龙2”号正在经历此行的一大严峻挑战——穿越被称为“咆哮”西风带的海域。
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是“雪龙兄弟”前往南极的必经之路。受频繁的气旋活动影响,这里终年盛行6至7级的西向风和4至5米高的涌浪,行船危险系数较高,因而得名“咆哮”西风带。
如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快车,一个接一个的气旋带着强大的威力,以极快的速度自西向东呼啸而过。要在这样的“车辆”间“闪转腾挪”,就需要精准判断时机,制定合理路线,尽量在风浪较小的间隙中快速穿过。
为应对这种极端情况,轮机部进行了全船失电演习,模拟停电情况下的检修流程,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同时,加强日常安全巡视,确保船舶的正常运行。
气象预报资料在穿越“咆哮”西风带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船气象员们,如同导航员,不断接收最新数据,研判天气形势,为考察队提供精确的航线建议。
“如今,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船载气象导航软件,可以实现风浪动态推演、定点精细预报,时效长达7至10天左右。”气象员徐晓武说。
综合考虑风速风向、涌浪大小等多种因素,考察队制定了最优穿越策略。最终,这次穿越相对平稳,考察队员们得以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中继续前进。
“船身晃动的幅度比预想要小,晕船的人不多,大家胃口都挺好。”厨师长秦冬雷笑着说,有一天,吃饭的队伍都排到食堂外面了。
随着纬度逐渐增高,海况逐渐稳定,天空也放晴了。在南纬58度16分附近,队员们用肉眼看到了从南极漂流而来的第一座冰山,之后是第二座、第三座……
这些雪白冰山,就像一份见面礼,仿佛在向通过“咆哮”西风带考验的勇士们招手——南极,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