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http://jslonghu.cn/zb_users/upload/2024/11/20241119073046173197264650429.jpg
当提及羽毛球价格飞涨的现象,我们不禁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在安徽的一座县城,我们找到了答案。
走进这座县城的羽毛制品仓库,一股浓烈的家禽骚味扑面而来,混杂着腥臭和霉味,格外刺鼻。王谢顺,这家安徽文羽羽毛制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从业20多年,主要做的是将鸭或鹅的翎毛加工成羽毛球所需的毛片。他动作麻利地从铺在地上的麻袋中抓起一把把羽毛,仔细检查成色,再根据比例和市场行情大致估算价格。
面对高价羽毛,王谢顺表示无奈:“现在原材料供不应求,几乎都得靠抢,能买到就行。”但按照工厂目前的消耗量,这些原材料仅够3天的用量。交易谈妥后,王谢顺又马不停蹄地继续他的收购之路。
近两年,受供需关系影响,鸭毛、鹅毛等原材料不断涨价,导致毛片价格也随之上涨,最终反映在羽毛球等终端产品上。羽毛球价格普遍上涨40%,部分型号的涨幅甚至超过60%。高价之下,鸭鹅惜售和部分囤积居奇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狂飙。
在这座“中国羽毛羽绒之乡”的安徽县城,羽毛球产业正迎来新的机遇。今年第一季度,无为市37家规模以上羽毛羽绒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8.6亿元,同比增长32.5%,累计开票收入9.7亿元,增长46.4%。其中,21家毛片及羽毛球企业累计完成产值和开票销售分别增长35%、28.6%。但与此同时,相关产业以往以代工为主、附加值低的模式也面临挑战,仍需持续探索转型升级。
然而,这疯狂的羽毛涨价背后,究竟是谁在赚钱?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除了部分屠宰场、养殖场直接供给毛片工厂的原材料外,很大一部分的羽毛收购来自全国各地的毛贩子。其中,既有供不应求导致的涨价,也存在囤货产生的溢价空间,毛贩子们可能因此获利。另一种说法则是,“补了鹅肉跌价的损失”。这两年,鹅肉白条的价格始终徘徊在低位,正是鹅毛、鹅绒的不断涨价,分担了鹅价的相对稳定。
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座县城的羽毛产业也在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王谢顺研发出了利用新的羽毛品种制作毛片的方法;有人研发出用一根羽毛制作多个毛片的新技术,提高羽毛的利用率;还有人引进了更多自动化生产设备,识别翎毛长度、宽度,提高毛片质量的同时,减少了人力成本,产量也迎来了提升。
当地政府也在发力,规划建设了羽毛羽绒产业专业园区,引进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为全市羽毛羽绒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同时,借助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引进或培育各类高规格、有较大影响力的羽毛球赛事,试图推进体育制造业与体育竞赛业的良性互动,进而带动当地羽毛球产业的“出圈”。
市场的潮水终会退去,但如何补上羽毛市场管理这一环,平抑市场价格,引导整个产业链更有序、健康发展,或许才是更应该被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