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描述:
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的一幅美丽画面。阳光洒落,草原上的牛羊悠然自得,牧人驱赶着牲畜,卡车在公路上缓缓行驶,承载着哈萨克族牧民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家的600头牲畜,从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博列克托别村出发,踏上一段跨越额尔齐斯河的旅程,最终抵达萨尔布拉克春牧场。
正文: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6日电(记者潘莹、熊聪茹)——一个月前,哈萨克族牧民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家的牲畜,从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博列克托别村出发,乘坐四周装有围栏的卡车,踏上了一段200余公里的旅程,向东北方向,抵达萨尔布拉克春牧场。与传统转场相比,这次转场显得尤为迅速,从出发到抵达,仅用了短短一天时间。
萨尔布拉克,意为“黄水泉”,此刻的春牧场正值冰雪消融,雪水汇成河流,在山间流淌。山脚下,绿草如茵,牛羊成群。这一幕幕美景,不仅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还成为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灵感来源。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长周期,带领牲畜长距离转移草场,形成了延续千年的独特“转场”文化。阿勒泰地区,被誉为“金山银水”,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大区之一,境内广袤的四季草场分布在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之间。
从北向南,地势由高至低,地貌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广袤无边的森林,逐渐向极地苔原、明媚草甸转换,最后延伸至准噶尔盆地中心的荒漠。这种垂直移动放牧的方式,能够合理利用牧草资源,适应了当地脆弱的高山草地自然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牧道、中转站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牧民如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一样,更愿意选择成本低、损失小、效率高的机械化转场方式。这种转场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上的投入,还避免了羊只出现掉膘、死亡和丢失的情况。
在哈萨克族垂直移动放牧中,转场能够合理利用牧草资源。“这种独特的放牧样式适应了当地脆弱的高山草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陈祥军这样评价。
当地政府为了方便牧民交通出行,加大牧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一些传统古牧道变成了公路。在牧民转场沿途,还建起了100多个“幸福驿站”,为牧民提供食宿、洗澡、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服务,为牲畜提供补给。
现代生活的气息也融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摩托车、望远镜、对讲机……这些新潮装备成为了放牧的必备品。年轻一代也乐于借助网络增加与外界沟通。
“90后”牧民家庭主妇“波塔”热爱牧区生活,常常一边放牧一边开直播、做视频,“我喜欢分享,喜欢交流,喜欢和家人度过的每一天。”她的视频让人们看到了阿勒泰牧场迷人的风光和既保留传统又不拒绝改变的现代生活图景。
草原转场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让“逐水草而居”不再是单一的畜牧方式。如今,遍布新疆牧区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小区正成为养殖户的新选择。哈依沙尔·木合亚提是福海县返乡创业大学生,他在标准化养殖小区,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集中防疫、统一订单销售的方式,让养牛羊既轻松又可以实现增收致富。
传承千年的游牧转场文化,如今成为了阿勒泰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福海县沙尔布拉克小镇作为当地牧民转场途中必经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已连续多年举办“百万阿勒泰羊转场文化旅游节”。姑娘追、阿肯弹唱、摔跤、赛马以及剪、弹、编羊毛等传统节目,让中外游客在此体验转场文化独特魅力。
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哈纳斯村蝴蝶山庄民宿老板窝斯盼·马勒克从起初只有两三间客房扩增到现在50多间客房,为红火的商机感到欣慰,也希望游客们在增进对草原文化认识的同时,为保护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做出努力。